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在1990年聯手發佈了哺乳聲明,之後並經過多次修訂,其中最前面就是著名的〈成功哺乳的十個步驟〉,台灣作為醫療進步國家,自然也很快就跟上了這大力推動母乳的浪潮,然而最近幾年為了提高哺乳率而被強調的母嬰同室有時反而成為產婦的夢魘,有的產婦甚至因為擔心一生完就會被逼著餵母乳,還猶豫是不是不要到母嬰親善的醫院生產。實際上一個真正母嬰親善的醫院是不會「逼」產婦餵母乳的,如果只顧提高母嬰同室率而罔顧產婦的身心狀態與本人意願,這樣的病房或醫院並不能被稱為母嬰親善醫院,或是執行的醫護相關人員沒有受到正確的教育訓練。
對於有意願想哺餵母乳的媽媽們,如何能夠快樂又快速的上手哺乳真是太重要了,我們來看看這十個步驟是哪十個呢?
完整的英文原文與Dr. Melissa翻譯交替與說明如下:
Ten Steps to Successful Breastfeeding
Every facility providing maternity services and care for newborn infants should:
- Have a written breastfeeding policy that is routinely communicated to all healthcare staff.
醫院有明文呈現哺育母乳政策,作為常規所有醫護相關人員溝通使用。
- Train all health care staff in skill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is policy.
醫院訓練所有醫護相關人員施行這些政策所需的知識與技巧。
- Inform all pregnant women about the benefits and management of breastfeeding.
醫院讓所有的孕婦知道哺育母乳的好處及如何餵奶的方式。
- Help mothers initiate breastfeeding within half an hour of birth.
協助產婦在產後半小時內開始哺育母乳。
- Show mothers how to breastfeed, and how to maintain lactation even if they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infants.
教導母親如何餵奶,以及在必須和嬰兒分開時,如何維持泌乳。
- Give newborn infants no food or drink other than breastmilk, unless medically indicated.
除非有特殊需要,不給新生兒母奶之外的食物,包括:水、葡萄糖水或配方奶。
- Practice rooming-in – that is, allow mothers and infants to remain together – 24 hours a day.
讓母親與新生兒待在一起,實施每天24小時母嬰同室。
- Encourage breastfeeding on demand.
鼓勵母親依嬰兒之需求餵奶(不限定哺乳的時間和頻率)。
- Give no artificial teats or pacifiers (also called dummies or soothers) to breastfeeding infants.
哺餵母奶之嬰兒不提供人工奶嘴或安撫奶嘴。
- Fos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breastfeeding support groups and refer mothers to them on discharge from the hospital or clinic.
幫助母親建立哺育母乳支持團體,並於母親出院後轉介至該團體。
準爸爸媽媽們看完恐怕會感到失望,「啊?就這樣?還以為是有什麼十個實用的好技巧呢!」而對於已經走過哺乳這一遭的媽媽們而言,大概也會覺得完全派不上用場。這是因為這份Ten Steps其實是原則性的聲明,主要是給各國和各醫療單位一個最基本的執行觀念,並沒有說明如何執行,自然也沒有哺乳指導和細節技巧。這樣的聲明之所以保留了許多細節不提,正是為了讓各國和各單位按照其現實狀況去執行,所以保留了一些彈性空間。實際上這就像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個國家如果真心要去推動與提高哺乳成功率,絕對不是只有這Ten Steps就能成功,後續如何實際執行才是重點。
這份Ten Steps對於想要餵母乳或正在餵母乳的媽媽們也許乍看沒有什麼幫助,但實際上正是有了這個聲明,許多過去模糊不清的東西才被界定出來。例如第1、2、10便是很重要的要求醫院要重視這個部分醫護人員的訓練與後續轉介,試想,如果醫院連懂哺乳的醫護人員都沒有,也毫不在乎哺乳這一塊的重要性,對於有心想哺乳的媽媽們,不就是在一開始就會面臨挫折了嗎?而像是第4點,看似好像很殘忍,不顧產婦這麼辛苦,還要求在半小時內就要餵乳,實際上是因為早點吸吮可促進泌乳素分泌,提早讓乳房充盈,分泌乳汁,而母親的初乳可刺激嬰兒的腸蠕動,趕緊促進腸黏膜成熟。而對母體而言,新生兒吸吮時刺激乳頭,可增加母親腦垂體分泌催產素,加強子宮收縮,協助惡露排出,還可以減少產後出血量,因此,看似不近人情的生硬聲明,實際上無論是對母親還是對嬰兒來說,都非常重要且有助益。而像第7、9點也並非要逼著讓產婦無法休息,而都是為了提高母體持續泌乳與讓新生兒習慣母親乳頭、避免乳頭混淆。真正實施時,絕對不是把疲累又沒有經驗、且沒有接受正確指導的母親單獨與新生兒丟在一起,而是該有經驗豐富且溫柔有耐心的專人持續提供協助。
在理想狀況下,有接受正確指導並且對哺乳姿勢等上手、新生兒含乳姿勢也正確、母體本身有足夠奶水、身旁有人可以協助產婦處理一些其他事務讓產婦只要專心陪伴新生兒就好時,24小時母嬰同室確實是溫馨而不會讓母體痛苦過勞的。然而,要達到這些上述條件並不容易,例如除非產婦是住單人房,否則即使她與她的孩子哺乳順利,但兩人酣睡時隔壁卻傳來嬰兒哭聲或是訪客閒聊,這樣母體要如何休息以有足夠乳量?且即使客觀條件俱足,每位新手媽媽的身心狀況與寶寶含乳技巧的上手速度也不一,不是所有母體都能在第一時間立即有足夠奶水,因此Ten Steps的第6點其實也有提到雖然不鼓勵給予新生兒母奶以外的營養物,但在有醫療需求時,仍然是可以給予的。
著名且有國際權威性的醫學期刊The Lancet 針對哺乳這一塊持續的有系列性文章刊登,同時也被WHO放在哺餵母乳頁面的聯結 The Lancet Breastfeeding Series,可見其受信任的程度。實際上,哺餵母乳與否的困境在所有國家都存在,而The Lancet在2016年1月最新一期的哺乳系列文中,主編者也指出這些系列性期刊就如同過去的科學研究,持續證實哺餵母乳的諸多好處:減低感染率、增加智商、有機會對抗體重過重和糖尿病、以及可以降低母體罹患一些癌症的機率 。然而主編者也發出了一些喟嘆:the message is not new. 在2013年,Lancet Series on maternal and child nutrition 就指出800,000的幼童死亡是可以經由母乳哺餵來避免掉的(補充說明:例如有些地區乾淨的水源不易取得,因此純粹哺餵母乳可以避免脆弱的嬰幼兒因為受汙染的水源而感染),因此提出大力呼籲要支持哺餵母乳。也就是說這些好處在過去就已經被發現了,最近的科學研究是持續的加強證實,而不是新的發現,但既然之前就知道有這麼多好處,怎麼哺餵母乳的世界性成效沒有成足的進步呢?更諷刺的是,哺餵母乳這件事是極少數在窮困國家做的比富裕國家更普遍的健康正面行為。根據統計,被歸類為低收入國家裡的幼兒絕大多數在一歲時都還持續被哺餵母乳,而許多高收入國家裡的幼兒在一歲時都還持續被哺餵母乳的比例都不到20%,而英國甚至低於1%!會有這樣的情況自然是受到各國的風俗民情、文化、醫療品質以及母體在產後的身心狀況、家庭經濟、對母體的便利性等複雜因素。編輯意見則指出,國家政策是有機會大幅提高哺餵母乳機率的,例如美國確立了勞工在上班期間可以擁有擠乳或餵乳的休息時間、甚至有保險可以給付擠乳器的費用,系列期刊估計,透過這樣的支持舉措可以提高高達25%的哺乳率。因此,編輯群在文末呼籲,對於任何可以被預期哺餵母乳的女性,都應該要能夠獲得任何她們所需要的支持。
台灣其實在母乳支持這個部分做的並不差,雖然早先為了達到「母嬰親善評鑑」,有些訓練與認知不足的醫院確實出現有護理人員為了達到上級要求100%母嬰同室而半強迫產婦和新生兒獨處,但這樣的情況隨著醫療體系對母嬰照護認知的提升後,已經減少許多。而包括公眾場所要設置哺乳室以及勞工該有的哺乳休息時間也都逐漸有明文規範和呼籲,然而其實最困難的是,一位母親是否願意餵母乳,聯結的議題層面實在太廣了,而實際職場的真正友善其實也遠比法規還要使人有感。試想,一位哺乳員工在應得的哺乳休息時間內(法規達成!)從哺乳室(硬體設備達成!)拿著雖然昂貴但好用的哺乳器(家庭資源還不錯)出來,將擠出的母乳放到公司特別設置的冰箱內(硬體設備良好),卻在一轉身被一個同期的同事白了一眼,走回座位上時被對面的主管開了一句玩笑:「擠完奶啦?休息夠了那工作也要好好做喔,呵呵。」請問這位哺乳媽媽內心是否會浮現質疑自我、停止哺乳的念頭?換個場景,一位在產假後接續在家照顧嬰兒的新手媽媽,在客廳餵母乳時坐在另一旁的長輩嘖了一聲:「小孩看起來不夠大隻,你的母奶是不是不夠營養?」請問這位哺乳媽媽內心是否會閃過質疑自我、停止哺乳的念頭?即使各種條件俱足,如果一個國家的全民沒有真正的母嬰親善觀念,如果一個國家的許多人仍然認為女性生產與產後期間的各種法規保護都是「賺到」「害其他人要分擔工作」,即使在醫院裡Ten Steps做的再完善,哺乳這件事也不可能走的多長久,別說是六個月或一年,多餵一天對於無論是回到職場的母親還是在家的全職媽媽都充滿各種挑戰。
台灣的醫療成就一直傲人,但許多醫療成就是醫療體系以外的延伸,母乳哺育這件事實際上綜合了醫療、社會、家庭、經濟甚至是男女議題,政策的良好與完善固然可以提供協助,「人」才是真正能讓母乳哺餵這件事成為每個新手媽媽能夠愉快決定是否進行、且進行順利的最重要關鍵。